序言

从2003年拿到我生命中的第一台数码相机(佳能G2),摄影已经陪伴了我15年。虽然花在这项长期爱好的时间有限,但是每每去回顾我拍过的数万张照片,总能有强烈的感慨,既唏嘘于过往作品的缺陷和技巧的落后,又惊叹于多年前用老相机能捕捉到即使是再也无法重现的美妙瞬间。

我曾经认真地思考过自己对于摄影的态度:照片似乎只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本身对我来说并没有拍摄的那个过程更重要。很多次,在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构思拍摄完某个画面,我认为即使后来是否需要后期调整照片然后发布到某个媒介上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从准备拍摄,从取景器看到画面到按下快门的那些感受,已经让我无比满足,就像和自己内心的一次对话,一起去交流内心里对“美好”的看法,而发表的目的更多是在于分享而已了。

我特别喜欢安塞尔·亚当斯的一句话:You don't make a photograph just with a camera.You bring to the act of photography all the pictures you have seen,the books you have read,the music you have heard,the people you have loved. 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因此,我始终把摄影当成表达我的美学体验、生活感悟和人生态度的窗口,那一张张照片也凝聚了我生命的日日夜夜和点点滴滴。

很多朋友一直希望我能将摄影的经验分享出来,可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一来没有完整的时间系统地总结,二来也不太喜欢用教程式的说教。过去几年曾经在佳能展厅做过几次分享型的讲座,无意中开始尝试对一张照片进行拍摄场景的还原和拍摄过程的复盘,贯穿一些技巧和方法,听众有很强的兴趣,反馈也很不错。于是初步决定将来可以按照作品分析的思路来做讲座或者分享,甚至是写书...... 去年下半年,和电子工业出版社探讨书籍出版时也对此计划进行了确定。

好了,啰嗦的话不说太多,我将在这里连载发布【镜头背后的秘密】,每期挑选风光、建筑、人文题材的三张照片,来和大家进行分享。各位看官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三哥摄影杂志)得到最新文章的推送。我并不想花篇幅介绍后期处理等技术内容(这方面有无数大神写得比我好太多),把分享重点放在拍摄前的计划、准备与拍摄时的实际过程、思考方法和涉及到的技术与操作。欢迎大家提供反馈和建议,点赞和吐槽来者不拒。


  • HDR在风光摄影中的作用:

18435657.jpg

美国西部的几大国家公园是摄影师的乐园,这里丰富多彩的地貌和广阔的地平线风景让我计划了很久。2016年金秋时节我在这里自驾环游,其中位于犹他州的Bryce national park(布莱斯国家公园)有着独特的岩柱(hoodoos)地貌,因此其被誉为天然石俑的殿堂。由风、河流里的水与冰侵蚀和湖床的沉积岩在阳光下显现出不同程度的红色、黄色和白色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观。

抵达这里之前,我通过Google地图以及相关的作品学习,已经选定了三个拍摄点以及相应的拍摄时间(日出或者日落)。这个早晨,我在日出之前摸黑赶到这个名为“雷神之锤”的观景点,在拍摄了几张常规视角后发现天上的朝霞有些单薄,于是决定调整到更低的位置,更近距离地靠近岩柱将地景作为拍摄的主体。将左侧的石壁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二部分,地平线几乎与黄金分割线重叠,主体构图基本完成。在这张照片的构图中,我特意将右下角的小松树加入,是为了提供视觉参考,读者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石壁和石柱的高大。

这时左右移动机器与镜头的位置与方向,当升起的太阳贴近石洞时,强烈的直射光线正好被挡住,于是将光圈调小到16以下,太阳产生出星芒的效果。由于石壁的大部分区域都处于逆光位置,光比很大,拍摄时采用包围曝光(对画面评价测光后)拍摄3张(必须在三脚架上固定机身),获得不同曝光参数的RAW格式文件。

后期提示:用Lightroom或者PS CS都可以轻松使用HDR功能将三张RAW格式文件合成一张,在此基础上再做适度的处理,画面中所有高光和暗部的细节都得以充分和自然地表现。


  • 点线面以及兴趣点在构图中的应用:

近些年,我尤其喜欢建筑主题的拍摄,借助于每年有国外城市旅行的机会,我有心关注那些城市有特点的建筑,并随时记录下来甚至把具体位置收藏在Google地图。其中,拍摄地铁就是我在建筑摄影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斯德哥尔摩、伦敦、慕尼黑、柏林、莫斯科都是我希望未来有机会旅行的目的地,因为这几个城市的地铁都有着令人难忘的设计特点。

18421888.jpg

这张照片拍摄于慕尼黑的Marierplatz地铁站,这里明快的色彩和线条极其震撼,大块和鲜亮的橙色墙壁非常有设计感。我在里面转了近一个小时,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进行反复观察,但是效果都不是非常理想。当我走到站台边回头看,发现了这个更加有冲击力的视角,两侧的黑色墙壁在画面中形成了前景画框,压缩了视线中心,使得桔色的墙壁更加醒目,同时墙壁上下的边界与地面的线条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线作用。于是我精确地调整站位和镜头角度,确保整个画面的对称性。

这时候还需要的就是画面的兴趣点了,我耐心地等待,终于等到多次一个人走过画面中心的瞬间,为了有更多的选择我采用连拍模式拍摄了多张,比较后选取了这张,一是因为行人的步态,而且他衣服上的深蓝色,和暗部的蓝色起到了呼应,并与暖色调的橙色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现在看来,如果当时再调低快门速度,让人物在画面中稍微虚化,造成动静对比的效果,可能比目前这张会更有意思。

后期提示:由于是暗光环境下拍摄采用了高ISO(欧洲国家的地铁等公共交通环境不允许使用三脚架),后期要做降噪处理,再适当调整对比度和锐度,另外通过畸变校正使得画面上的线条都做到“横平竖直”。


  • 人文拍摄技巧之一:如影随形

当我们确定了拍摄人物对象后,就要考虑人物所处的环境和可能的故事,以及人物的情绪状态等,在很多情况下,必须要耐心地“跟踪”人物对象来找到理想的环境等。我的经验是,跟踪时要保持和人物对象的“安全距离”,注意观察对方但是不要直视对方,如果有眼神接触就要微笑消除尴尬和介意,一方面要确保随时能不受干扰地进行拍摄,另一方面又要不让对方产生警惕性甚至反感。另外,“跟踪”过程中要根据所在地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机位,以获得最好的视角与构图。

6936146.jpg

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很早就是大家喜欢拍摄的题材。虽然我对这门古老艺术了解不多,但是也对京剧的服饰和形态很感兴趣。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妻子去剧院看她朋友的京剧专业毕业演出,于是带上了相机和一个50mm镜头。表演中,我坐在观众席用一个70-200的长焦镜头拍摄舞台上的演员,始终觉得画面普通没有新意。

中场休息的时候,妻子带我去后台和她朋友打招呼,感觉是拍摄的好机会。马上把相机打开,由于剧场里的光线非常暗,调整到快门优先模式(快门先设置到1/100,ISO自动)与连续快门。后台挤满了化妆的演员,连站的地方都没有,而且人来人往非常纷乱,我没有找到拍摄的合适场景和机会。突然,身边匆匆走过一个头戴凤冠身着戏袍的女演员,妆还没有卸,我下意识地跟上去。她在后台转了一会,径直穿过门口往观众席走去,我猜想她应该是和朋友问好,就绕到她的侧面,以便我能看到她的脸。不久,她在栏杆边停下来,向朋友们招手,她的头部正好被观众席的微弱灯光照亮。我果断举起相机,将人物的脸部放在右上角三分之一处,迅速对脸部测光、对焦,恰巧她微笑起来,表情非常理想,我毫不犹豫连续按下了几次快门。由于戏院光线暗淡,而且比较嘈杂,女演员一直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即便是我拍摄完成她也没有在意。

后期提示:后期要进行适当的降噪处理,对女演员的部分做局部锐化,将肤色校正,适当增加对比度,更突出人物的服饰和面部妆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