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属于艺术的一种,而艺术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因此,如果没有情感和思想,摄影就仅仅是“拍照”而已了。所以,无论是去大众景点还是人迹罕至的山河湖海,最重要的是用感性的触角去观察和感受世界,思考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观点与态度。

如果你觉得自己好像不具有这种能力,建议多读书、多听音乐、多看电影、多看画展……相对于后期技术和器材知识来说,我觉得这些摄影之外的积累要重要得多。

有了属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拍出来的照片自然就有很强的个人色彩。我们经常会有机会和别人一起拍摄同一个场景,怎样不重复和拷贝别人的画面与创意?怎样拥有自己的独创性?

关键就是选取与组合符合个人表达目的的画面,抒发属于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这和在地球上哪个坐标点拍摄没有决定性关系。当然,我们要尽可能寻找和到达那些符合自我创作需求的的场景,帮助到我们获得理想中的优秀作品。


  • 改变站位和镜头角度是创新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拍摄风光、建筑还是人文,拍摄者的站位和角度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拍摄者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站位和角度决定了这张照片中画面的构图、曝光和透视等几乎所有因素,甚至可以说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基本的摄影技能的简单标准。我们经常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看到好的画面,就在原地拿出手机站举在眼前按快门,这说明拍摄者完全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站位和镜头角度。

对于一个选定的拍摄对象,正面、侧面和背面三种不同的角度,俯视、平视还是仰视等的镜头相对高度,这六个方向的组合极其丰富,在照片中的表现和感受也是千差万别。即便是在一个普通不过的场景下,常常变化一下视角就能拍摄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画面。

18474359.jpg

我们用关键字“霞浦 杨家溪”随便在网上一搜,就能看到数不清的类似图片,保守估计上万位摄影师都去过这个樟树林拍摄过了。我在2012年也去过这里,当时导游在树林后面烧起烟饼,老农牵着水牛专业地开始转圈,同行的摄影爱好者们一字排开如同机关枪般按下快门时,我当时真的差点笑场。为了不让其他人觉得我脑子不正常,我假模假式按了几张,悄悄坐到后面的草地上休息,“欣赏” 这具有戏剧性的场面。

坦白讲,这个画面真的是很美,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我的确被震到了:参天蔽日的樟树林里,清晨的阳光从树叶缝隙照下来,淡淡的薄雾里一位老农带着牛儿穿过树林,也许去往田间晨耕…… 这些古老的樟树的形态和纹理吸引了我的视线,我决定靠近它们,为了不干扰认真创作的其他摄影师们,我悄悄从侧面绕到樟树林后,慢慢靠近那些洒下来的梦幻般的晨光。

18474358.jpg

光圈f7.1,快门1/80秒,ISO200,17-40mm镜头

这时,我发现两棵盘根错节的巨大樟树形成了一个半月形的画框,我惊喜地继续移动脚步,让老农和水牛正好位于半月的中间,为了不让树根遮挡到主体,我踮起脚来尽量把相机略微举高,让处于高光的草地尽量显露。反复斟酌和权衡构图后,让左上方的阳光以对角线的角度进入画面,并指向老农。当一切达到我的理想状态时,我按下了几张快门拍摄了老农与牛的几种不同的站姿和位置,我暗自告诉自己:这是一张好照片。果然其中的这一张后来获得了《摄影旅游》2015-2016年度月赛1月刊最佳单张作品奖,我相信,这也是你们比较少甚至没有见过的杨家溪作品。

在爱好摄影的那些旧日时光里,从塞罕坝到婺源,从霞浦到小东江,我和大部分人一样把那些“经典风景”刷了个遍。回顾起来,这些经历倒没有让我觉得那么尴尬,因为如果独立地去拍摄,这些标准的风光教学地点能很快地提高入门者的实操水平,如果你拍摄前真地在思考,那么更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要求自己:凡是已经有人站的地方就不要去看,凡是有脚架的地方就不要去拍。只要你想,一定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视角和构图。

后期提示:利用Lightroom中的分离色调,对暗部加蓝色,对亮部加黄色,可以强化画面的冷暖对比,烘托出更浓郁的“田园”气氛。

  • 点线面

摄影作品其实和绘画作品一样,具有视觉艺术所需要的一切元素,其中点线面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极简风格”的作品很吸引眼球的原因:极尽简单的点线面组合能很强烈地吸引人的视线。

但是,点、线、面的作用又有所差异:

  • 色彩和层次、纹理组成的面是作品的内容基础和情绪基调,例如深蓝色的夜晚天空给人孤独、神秘的感受,黄昏的晚霞天空则让人觉得温暖和热情,褶皱粗糙的沙滩礁石暗示了久远与沧桑,鲜绿色的大片苔藓却清新可爱。

  • 线条能够引导和控制视线在画面的移动,分割画面,调整内容分布的节奏,例如虬曲的树枝、蜿蜒的河流、沙滩上长曝光后的海浪拉丝、干涸河床上的裂纹、建筑的轮廓等等;

  • 点是画面的点睛,起到比例参照、内容点题、烘托主体、平衡中心等作用,这个点可以是人,是动物、是花草树木石头,很重要的是这个点应该在画面上很突出,在画面中的大小比例应该根据环境与表达目的来调整,同时点的选取要注意是否符合整个作品的主题内容和感情基调。例如,远山的画面中的一匹马,林立高楼前的一个行人,沙漠中的几棵枯枝,海滩上的一片贝壳等等……


2012年4月,我第二次来到日本在京都大阪拍摄樱花。每年四月到五月,从日本北部到南部,樱花依次盛开,是非常热门的拍摄目的地。尤其是在京都,大量保留古韵和风的寺庙与神社中各色樱花争奇斗艳,风光、建筑和人文的拍摄题材都很丰富。不过,要在游人如织的樱花树下找到理想的构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伏见稻荷大社是京都非常著名的神社之一,神社主殿后面密集的朱红色“千本鸟居”是京都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在电影《艺伎回忆录》中也曾出现过。鸟居是类似牌坊的日本神社附属建筑,代表神域的入口,用于区分神栖息的神域和人类居住的世俗界。走进通往稻荷山山顶的通道,成百上千座的朱红色鸟居极为震撼,暗红色牌坊和光鲜亮丽的朱红色牌坊密集地交织在一起,透过阳光的照射显得格外壮观迷人。相信大家对这里的有关照片已经很熟悉。

18474360.jpg

快门1/8000秒,光圈f4.0,ISO400,17-40mm镜头

接近傍晚时分,我走回神社入口处的台阶,西边的太阳把地面照成金色,眼前巨大的鸟居和附近的神社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一切都变得那么神圣。旁边的一个游人匆匆走过,我下意识往下走了几步台阶,将夕阳藏在鸟居后方露出光芒,镜头变焦选取构图,将鸟居部分充满画面的中央,这时他走到鸟居下方,倒影拉长,我迅速按下快门。画面中,淡粉色的天空和金色的地面构成了主要的“面”,烘托出照片主体——鸟居的华丽与神圣,台阶与地面的三角线条引导观众的视线引导到画面中央,天空中几种不同形态的树枝是分割线,打破了画面的稳定感,并将读者注意力聚拢在画面中间。位于下方的那个人是重要的“兴趣点”,提升了照片的动态感和视觉吸引力。

这张照片后来因获得2012-2013年度月赛最佳旅行瞬间奖发表在《摄影旅游》13年10月刊。但是如果细心一点会注意到,其实这张照片的曝光参数是不合理的:快门速度完全可以调整到1/200秒以上,保证更小的光圈以获得更好景深与画质的要求。主要是当时时机出现太快,来不及进行调整,造成了这样的曝光失误。所以,后来我都养成一个好习惯:每到一个新的场景或者光线发生较大变化,首先检查曝光参数的状态是否最符合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后我会详细介绍几种自己常用的简易曝光设置)。

后期提示:由于光比较大,需要用LR的渐变滤镜降低天空的亮度并将色调略调为粉色。为了增加画面的梦幻感,可以用Nik滤镜加一点柔焦效果。

  • 几何线条在人文作品中的视觉引导作用

点线面在照片的作用对于人文题材同样重要,而如何利用各种几何形线条对于画面的视线引导是很有趣的。

18474361.jpg

18474362.jpg

举两个例子,一张布列松的作品和一张何藩的“靠近阴影”,这两张大师经典之作中最重要的就是线条。无论是弯曲的螺旋形线条还是整齐的直线条,在画面中都起到了分割画面和引导视线的作用,同时也给照片增加了强烈的设计感。

2011年1月,我在柬埔寨的吴哥窟旅行,有一天去往暹粒市郊的崩必烈遗迹。回来的路上,我偶然看见一所学校敞开大门,一群学生在学校的小广场上,赶紧叫司机停车。我带着相机和一个70-200镜头走进去(在2012年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样喜欢用长焦拍摄人文,因为不知道如何靠近拍摄对象,以后会和大家探讨更多技巧),大部分学生都在玩耍,他们注意到我这个陌生人后很惊讶,都停下来注视着我。为了打消他们的戒心,我把摄影包里的一盒铅笔(建议大家去一些不发达的东南亚国家可以带着,但不建议带糖果,因为孩子们没有条件刷牙)拿出来,慢慢分发给他们。一会大家拿完了铅笔开心的散开了,我拿起相机,慢慢寻找拍摄对象。

18474363.jpg

快门1/125秒,光圈f4.0,ISO100,70-200镜头

一个木制长廊里有一群小女生坐在一起,远远地观察着我,有几个还很害羞,不敢过来拿铅笔。我注意到其中两个较小孩子的脸庞很可爱,于是走到他们正面,将镜头对准他们。走廊里人很多画面很杂乱,我注意到斑驳的木栏构成的线条不但分割了画面,还正好将几个画面主体“连接”在一起,于是调整构图和变焦,将横向栏杆放在黄金分割线上,选择四个孩子进入构图,拍摄了好几张。

其中这张照片中,中间两个孩子的神态和表情是画面的两点,这张照片的黑白版第二年被编入2012年“感动常在”佳能年度摄影大赛的优秀作品集。遗憾的是左侧第一个学生的手势始终不太自然,等她改变姿态后,中间两个孩子开始注意到我的拍摄后离开…… 我个人猜想,可能还是长焦镜头对孩子的压迫感比较强。所以到了2012年以后,我开始只使用中焦广角镜头(大部分是50mm,35mmm)拍摄旅行人文作品。


(连载待续)